原標題:故都的雪
大雪過后,,北平一片銀裝素裹,,空氣干冷。站在正陽門城樓上向北遠眺紫禁城,,灰暗的天空被積雪反射的陽光照亮,,本來金碧輝煌的屋頂全都變成白色。曾經神秘的千步廊在進入民國后已經改建為公園,,大清門也易名“中華門”,,一條在雪中被踩出的黑色道路直通中門,。昔日只有皇帝能走的中門,已向所有的民眾敞開,。
周日,,故宮成為京城賞雪的大熱門。早上還沒開門,,門口就排上隊了,。據統(tǒng)計,一上午故宮博物院接待了3萬多游人,。在這種情形下,,要想拍一張沒有人的故宮雪景,那是癡心妄想,。然而,,這一切在1946年的北平都不是問題。攝影師鏡頭下大雪中的紫禁城靜謐祥和,,透過照片似乎能聽到雪落的聲音,。
透過天安門城樓中間的門洞向北看,可見端門,。從端門的門洞又可以看到午門的門洞,。一門套一門,層層鎖“深宮”,。然而“深宮”已經不再是神秘的大內禁苑,。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,次年故宮博物院成立,,任何買了門票的民眾都可以去參觀,。照片中盡管大雪紛飛,但仍沒有阻止游人的腳步,,地上的積雪已經被踩出一條黑漆漆的路,。
清代,作為皇城的入口,,天安門南邊的區(qū)域是由長安左門,、長安右門、大清門以及連接這三門的圍墻圈起來的“T”形區(qū)域,,區(qū)域內東西兩側圍墻下是辦公用的千步廊,,普通百姓不得入內。1915年朱啟鈐主持北京城改造,,東,、西長安街打通,拆除千步廊,這一區(qū)域綠化為公園,。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南看,,長安街上沒有車來車往,如今廣場的位置遍植樹木,,雪后更顯寧靜,。
進入北海公園南門,正對著的就是海子里的瓊華島以及永安寺,,一座石橋飛架水面之上,,連接島與岸。橋南有坊額“積翠”,,橋北有坊額“堆云”,,所以這橋又被稱為“堆云積翠橋”,過了這橋就是永安寺山門,。夏天海子里開滿荷花,,石橋好像浮在綠葉和粉花之上,而到了冬天,,特別是雪后,,萬物蕭條,北平城只剩下黑白灰三色,,石橋則涂抹出一番橫亙的古意,。
在天安門和午門之間是端門,建于明永樂年間,,明清兩代主要用于存放宮廷儀仗,。照片中端門和天安門間的小廣場種滿了樹木,,不似現在之空曠,。
今天的長安街在明清之際并未完全貫通,而是被天安門東西兩側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分隔開來,。八國聯(lián)軍占領北京時,,這條路曾經一度開放,直到1915年朱啟鈐主持前門地區(qū)的改造才拆除圍墻成為一條通衢大道,,當然長安左,、右兩門仍然保留在原地。照片中1946年的冬天,,石獅子都白了頭,,長安街上積雪不淺,但仍然人來車往,,可見已是一條重要街道,。
周末,北京連續(xù)下了幾天雪,。紛紛揚揚的雪,,如鵝毛般飄灑下來,,漫天漫地。對于早已習慣暖冬的北京人而言,,如此大雪已不多見,。您的朋友圈里,現在又被北京的雪景刷屏了吧,。大雪覆蓋下的北京,,似乎少了一分現代都市的浮華,多了一分古都的拙樸,。甚至有人感慨,,“一下雪北京就變成北平了”。
郁達夫在《北平的四季》中寫道,,“北方生活的偉大幽閑,,也只有在冬季,使人感受得最澈底,。”下雪的早晨,,“從厚棉被里張開眼來,一室的清光,,會使你的眼睛眩暈,。在陽光照耀之下,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來了,,蟄伏得很久的小鳥,, 在這時候會飛出來覓食振翎,談天說地,,吱吱的叫個不休,。數日來的灰暗天空, 愁云一掃,,忽然變得澄清見底,,翳障全無。”而雪后北平的郊外,,無數枯樹林,、西山隱隱現現的白峰頭,和時時吹來的幾陣雪樣的西北風,,實在是深刻,,偉大,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語來形容,。
魯迅先生在散文《雪》中對比南方和北方的雪時寫道:“暖國的雨,,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。”“但是,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,,卻永遠如粉,,如沙,他們決不粘連,,撒在屋上,,地上,枯草上,,就是這樣,。”
今天,我們就為您找了一組1946年冬,,美國《生活》雜志拍攝的北平雪景,,帶您領略一下真正的故都的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