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管難民希望加入中國籍,,但30年后這一愿望仍未實現(xiàn),。這使生活在老凹廠這樣貧困邊遠地區(qū)的難民生活更加艱辛。這個難民村里的100戶人家,,靠種植玉米和香蕉糊口,。“我們村太偏遠了,把農(nóng)產(chǎn)品賣到外面要花不少交通費,,干農(nóng)活一個月最多掙幾百塊錢,。”有村民說,只有過節(jié)才能吃到肉,。貧窮,、缺乏教育和難民身份,讓老凹廠村人無法找到體面的工作,,或與中國公民結(jié)婚,,他們只能娶偷渡來的越南姑娘。
李福林的非法婚姻讓他的女兒沒有合法身份,,因此盡管政府為難民子女提供教育機會,,她還是無法上學,。難民問題專家梁淑英表示,非法婚姻正在二代難民群體中成為趨勢,,她在著作中寫道:非法婚姻下的孩子沒有國籍,,最終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梁淑英認為難民已經(jīng)適應(yīng)中國環(huán)境,、語言和文化,,應(yīng)該給予中國身份。政府積極為難民發(fā)放身份證,、登記戶口,,并把他們納入醫(yī)療社保體系,但就是沒給他們國籍,。廈門大學教授莊國土說,,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些難民很難證明自己祖上是中國人。
22歲的王武鄉(xiāng)(音)自15歲輟學后只能打零工,。他說:“我一生都在中國生活,,一句越南話都不會說。”雖然比起父輩剛到的時候條件好了不少,,但王武鄉(xiāng)居住的難民村189村沒有自來水,,不少村民家徒四壁。他認為成為中國公民會讓生活好過一些,,“沒有國籍,,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外來的”。(作者張成偉[音],,劉晴譯)